旺報【記者李怡芸/台北專訪】
中國崛起,身為台灣人應如何看待?在北京居住11年,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的台籍陸師李政亮,在新書《拆哪,我在這樣的中國》從流行文化、國族想像與日常生活,從台灣知識分子的角度解讀中國,在作家周奕成眼中,是善意而又不一頭熱的代表視角。
長期觀察大陸年輕學子,李政亮認為時下大陸青年的壓力比台灣學生更大。他指出,「這幾年,台灣大學生畢業後的理想生活是開個個性化的咖啡店,大陸學生則是拚了命想創業,想躋身中產階級。」在大陸的校園裡,時不時會聽到2、3個學生聚在一起,談的是自己有個什麼創業的想法,可用什麼策略進行。「這個階段的中國市場像個大黑板,任何人都可以畫上一筆,填上自己的想像與嘗試。」
中國的台灣熱現象
充滿可能的中國,於是造就韓寒、馮小剛這類流行文化名人與現象,冷靜地分析,這些在大陸紅火的創作者和作品,在台灣未必就因為同文同種而被買單,少了被制約、壓抑的文化背景,就失去了這些作品的社會意義,同樣的,台灣的《雞排英雄》、《海角七號》在大陸也未必能引起轟動。中國的台灣熱現象,在李政亮看來「是一個穩定存在的族群,但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普遍的現象。」
身為台籍陸師,不少來台交流的大陸學生回國後喜歡和李政亮分享心得,大陸學生對台灣的印象,往往從最簡單的生活如排隊守秩序、官員沒有權威感等事物中體驗,開放陸生來台後,李政亮相信會對整個大陸次文化產生質變。「很多人想的是怎麼脫離家鄉,落戶北京,但台灣的交工樂隊卻為家鄉進行創作、進行抗爭,這些事對大陸學生的衝擊很大,讓他們開始思考原鄉的認同。」
兩岸由年輕世代、流行文化開始進行的交流與認同,李政亮相信,假以時日對於兩岸的社會運動、同志運動、創業視野,都會產生盤整與變化。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726/140/2vpro.html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