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時報【林克倫/雲南普者黑報導】

從位於雲南丘北縣西北的普者黑景區碼頭登上小鐵船,沿著河道慢慢往上游推進,沿途兩側遍布一公尺高的荷花,彝族村寨錯落其間,遠方是一座座型如饅頭般的喀斯特溶岩山頭,宛若進入人間仙境,而小鐵船們短兵相遇互潑水、打水仗,則是旅遊普者黑必玩之事,雲南是眾多少數民族聚集地,族人們正試著學習,在傳承部族文化與商業旅遊間找到平衡。

記者造訪當地時適逢彝族「花臉節」活動與傳統過年,晚間椒蓮廣場上處處「火把」慶賀新年,包著頭巾的回族小女孩也手持火把同歡,傍晚時分的長街宴活動,則可見男女老少在街上圍著圓圈圈,在三弦琴伴奏下、跟長者學著跳起傳統舞蹈,「花臉節」從八月至九月四日有長達一個��活動期。

位於雲南文山州丘北縣的「普者黑」,彝族話語意是「魚蝦豐美地」,現景區內共有六十多個大小高山湖泊,搭配三百一十二座溶岩孤峰,景色秀麗;事實上,普者黑景區早在九○年即逐步開發,然因位處雲南東南邊加上交通不便,世外桃源之美遲至近幾年方有較完整的開發規畫。

少數民族文化向來是旅遊消費一大樂事,在普者黑單是彝族傳統歌舞表演即有:開發商經營、風景區舉辦、麼朵、仙人洞村撒尼人等四項篝火晚會,當地導遊推薦仙人洞村的表演最讚,因為是在村寨裡舉行、氣氛最棒,但要事先預約,而記者觀賞麼朵篝火則是附近村寨居民當演員。

傳統與商業孰是孰非很難說清。或許是將自家生活習慣化為商業、有點不適應,麼朵的表演者有點生硬,播放彝族音樂時還傳出「讀碟中、請稍待…」聲音,原來是對嘴;倒是三弦琴與腳下舞步矯捷,壯族導遊邊看邊說:「篝火是村寨傳統社交活動,晚上大家就一起跳舞,後來有電視機,晚上都不出來了!」

現代化衝擊村寨文化,商業旅遊反成「復興」媒介。原已沒落的彝族三弦琴傳統表演,因商業表演變成謀生技能,丘北縣政府組織村寨青年學琴好就業,「去年收了六百人,女生有五人」,今年六十四歲的「弦王」楊樹良指出,現在學琴的愈來愈多,連製作三弦琴的師傅、工廠也跟著多。

對於普者黑景區的未來,丘北縣政府規畫四大旅遊板塊特色:小船水戰的激情、高端高爾夫球場的休閒、壯族彝族民俗花臉文化的多情,以及興建中的浪漫音樂噴泉,丘北常務副縣長王毅指出,要對景區開發規畫與保護重新定位,「保護人文需要有雄厚的資金,開發也是一種保護。」


本文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902/4/2c8le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惠群榜仵沾弛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